四合院作為我國庭院式住宅的典型代表,以其獨特的建筑文化流傳至今,并被人們尊為一種獨特的建筑文化,引得許多國外學(xué)者和建筑學(xué)家慕名而來,今天我們就從四合院布局、發(fā)展和
北京四合院來了解一下。
四合院布局
由于四合院四周是居住的房屋,中間是庭院,組成了一個封閉的居住空間,尤其從空中鳥瞰,頗似一 個盒子,被稱為“中國的盒子”。 元人詩云:“云開閭闔三千丈,霧安樓臺百萬家”在此“百萬家”指的就是北京的四合院,遙想當年俯瞰霧蒙蒙的北京城,一座座四合院整齊的排列著,這種灰色波 浪是多么的壯觀啊。北京四合院的出現(xiàn)與興建開始于元代,元大都的修建采取“前朝后市”的形制對城市布局進行了整體規(guī)劃,在較大的街道之間存在著的即為胡 同,其各自寬度也進行了規(guī)定,要求大街寬24步,約合37.2米,胡同寬度為6步,約合9.3米,胡同之間的間距為50步,約合77米,是四合院基地的進 深。
四合院發(fā)展
正是由于元大都規(guī)劃的制約北京四合院開始出現(xiàn)。明清以來,北京作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其城市的形態(tài)體現(xiàn)出集天下之大成的特點,北京四合院在明清代以后成為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城市民居規(guī)范化的典型代表并對我國的建筑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清代到民國則是北京四合院發(fā)展的巔峰時期。有人統(tǒng)計出當時北京四合院建筑面積 的比重占全市建筑總平方米數(shù)的十分之九,北京城的布局就是以四合院為主體建筑形式,圍繞著一條南齊永定門,北至鐘鼓樓,長達16里的中軸線為依據(jù)進行的。
其實作為我國庭院式住宅的典型代表,布局完備的四合院早在西周時期就已出現(xiàn),陜西岐山鳳雛西周四合院遺址被稱為“中國第一四合院”。除了北京四合院,包括 山東、山西、河北、貴州等許多地方也都有四合院這種建筑形式。之所以稱其為四合院的,是由于這種建筑“以正房、倒房、東西廂房圍繞中間庭院形成平面布局” 即四周是居住的房屋,中間是庭院,組成了一個封閉的居住空間。北京四合院作為我國四合院建筑的典型代表,繼承、融合并發(fā)展了眾多四合式建筑的優(yōu)點,體現(xiàn)了 我國建筑藝術(shù)的精華,是世界建筑藝術(shù)中的一朵奇葩。
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規(guī)模不同大小懸殊,但都是由基本單元組成的,四合院的基本單位就是由四面房屋固合起一個庭院,被稱為一進四合院,兩個院落即為兩進四合院,三進 四合院也就是包含三個院落。四合院一般依東西向胡同而建,院子一般寬五丈,長八丈,位于街道的北面,坐北朝南。可以分為小四合院、中四合院和大四合院。中 四合院又被稱為標準四合院,小四合院和大四合院都是在其基礎(chǔ)上減少或增添各種建筑而形成的,因此我們首先來了解中四合院的建筑特點。
中四合院一般依東西向 胡同而建,院子一般寬五丈,長八丈,位于街道的北面,坐北朝南。主要由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東、西廂房,以高墻圍繞四周形成四合,開 一個門。一般格局是北房正房三間耳房兩間,也就是習慣上所說的“三正兩耳”共五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南屋不算大門四間,連大門洞、垂花門共十七間。小四 合院只有東西南北房,由于沒有二門以及后罩房、游廊,嚴格意義上并不能成為四合院,因此又被稱為四合房。大四合院不僅是指四合院的院子大,寬敞,更主要的 是指其規(guī)模之大。擴大規(guī)??梢圆扇煞N方法,一是橫向發(fā)展,一個一個的四合院并排著,而內(nèi)里互相連著;二是縱向發(fā)展,四進五進,甚至更多。
北京四合院在不僅在建筑風格上獨具一格,同時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起初是北京人塑造四合院,而隨后是四合院塑造北京人。四合院的建造,主要是在兩方面繼承和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
首先,北京四合院的這一建筑,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對人與外界和諧的追求,同時又具有封閉性的特點。
北京四合院具有自身獨特的建筑特色,其中最鮮明的是它獨特的空間布局。整體而言,北京四合院是由四周居住的房屋和中間的庭院以及將四合院緊密圍繞起來的院 墻組成的閉合的建筑形式。北京四合院由內(nèi)而外的空間布局,為居住者提供了生活所需的個體空間,庭院既是來往交通的樞紐,同時提供了休息和做家務(wù)的共享空 間,這種對立統(tǒng)一的空間布局能給人們一種安全感和歸屬感。這種建筑布局深刻影響了老北京人的生活習慣,同時也為北京四合院注入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同時北京四合院,在某種程度上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封閉型的特點:四合院封閉的院墻,高大的院門,雙扉緊閉的大門,還有外宅與內(nèi)院的劃分,無疑是中國封建文化封 閉保守的出現(xiàn)。院墻和大門隔開了人與外界的,給了居住者一種安全感,同時也阻礙了和外界的溝通;內(nèi)外宅的劃分,則是體現(xiàn)了內(nèi)外有別、長幼尊卑的封建秩序。 四合院成為了中國文化的象征,一方面是人與世界的和諧,另一方面是人的保守與封閉,精華與糟粕共存,因此稱四合院是“中國的盒子”是很貼切的。 其次,四合院這一建筑形式受到陰陽五行學(xué)說影響,《周易》體現(xiàn)的風水文化在四合院中體現(xiàn)出來。
北京四合院的修建筑格局受到了陰陽五行學(xué)說的深刻影響,比如四合院修建時強調(diào)“坐北朝南”,宅門開在宅院東南角"巽"位。之所以這樣修建有兩方面的原因: 首先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面南文化”有關(guān),按照《周易·說卦》“圣人面南而聽天下,向明而治”,(周振甫:《周振甫文集·第四卷》,
中國傳統(tǒng)的建筑風水學(xué)對于“坎宅巽門”的方位追求有關(guān)。“‘坎’為正北,在‘五行’中屬水,正房建在水位上,可以避開水災(zāi);‘巽’即東南,在五行中屬風,進出順利,門開在這里圖個吉利。”
同時這樣建造也是古人生活經(jīng)驗的總結(jié),由于中國位于北半球,“坐北朝南”可以更好的接受陽光,有利于人們居住。另一方面,與此外,廚房位置的安排、院門的尺寸、影壁的作用等也都和陰陽五行說有緊密的聯(lián)系,受到其深刻影響。
北京四合院中有一類特別受到人們的關(guān)注,這類四合院就是名人曾經(jīng)居住過的四合院。這類四合院數(shù)量眾多,具有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走進這些四合院某種程度上就是 回到歷史,滿目是當年曾經(jīng)存在的物品,可惜無雖在,人已逝,后人只能在四合院中才能更直觀的回顧起當年的塵封舊事,走入故居就是與宅子的主人們進行一次精 神的交流。
比較有代表性的主要是一些文化名人的故居。魯迅故居位于北京西城區(qū)阜成門內(nèi)西三條胡同21號,表面看起來是個毫不起 眼的四合院,但因為是魯迅的故居,故而吸引了大批人慕名而來。在這所小院中,魯迅親手種植在前院的丁香和后院的刺梅,依然生機蓬勃,春季到來,滿目繁花, 芳香怡人。東面房屋現(xiàn)已被作為博物館用于收藏有關(guān)魯迅的文物、史料。北房的后邊有間小屋,是后來接著原房屋建起來的,被魯迅稱為"綠林書屋",別人則叫它 “老虎尾巴”,魯迅當年以筆為劍為喚醒沉睡的國民而振聲吶喊,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都是在這里寫的。
老舍紀念館 如位于東城區(qū)燈市口西街豐富胡同19號的老舍故居,即現(xiàn)在的“老舍紀念館”,又名“丹柿小院”,這是因為院中有兩棵老舍親手栽下了兩棵柿樹故而得名,老舍 的生命中的最后十六年,就是在這處四合院中度過的。這個小院是典型的二進三合院風格,大門坐西朝東,二門有一塊五彩小木影壁,正房三間,其中西耳房是老舍 的臥室兼書房,他建國后的全部作品,如《龍須溝》、《茶館》以及未完成的自傳體小說《正紅旗下》等作品都是在這里完成的。
魯迅生活過的地方還有磚塔胡同和八道灣。八道灣胡同11號,曾經(jīng)是多少青年人眼中的文學(xué)圣地,這里曾經(jīng)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史上赫赫有名的“周氏兄弟”——魯迅 和周作人的住所,后來發(fā)生的至今仍謎一般的兄弟反目事件更為其增添了一絲神秘色彩。當年究竟是發(fā)生了什么事情,使得這兩位叱咤風云的文壇雙璧變成陌路人 的,這可能成了一個難以解開的謎。但是人們可以在這里看到當年兄弟二人生活過的房屋,聆聽他人講解那風云變幻的文壇逸事。八道灣11號,是一座三進的四合院,房屋寬綽豁亮魯迅自己住外院,周老太太和朱安住中院,里院最好的正房則是周作人一家和周建人一家分住。
當年的八道灣,是眾多學(xué)者名流、文學(xué)青年聚會訪 問,探討文學(xué)的地方,當時的名流如蔡元培、胡適、郁達夫、沈尹默、孫伏園等都曾來此歡聚。后來魯迅搬出八道灣,這里成了周作人的苦雨庵,后來他走上附逆之 路,現(xiàn)在的八道灣,也許因為周作人后來不光彩的舉動的原因,不再受到人們的關(guān)注,院子內(nèi)到處是堆積的雜物、垃圾,充滿著的破敗與凋零的景象。當年魯迅筆下 的“我家后院有兩棵棗樹,一棵是棗樹,還有一棵也是棗樹”,仍在默默的注視著這四合院的繁華興衰,世事變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