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筑結構的主要隔震措施
建筑物的抗震設計中,我們通常是對地基進行特殊處理、設置抗震裝置、對建筑的上部結構進行防震設計,這幾種措施通常是混合使用的,但是我們結合地震構造特點及建筑物本身結構,會有側重的在關鍵部位設置隔震層,依據(jù)隔震層的位置不同我們把建筑物的隔震設計分為以下幾種。
建筑物基礎隔震,主要是對建筑物的基礎部分進行特殊處理,削弱地震時的地震波,從而減少地震對建筑物的損害。傳統(tǒng)上是在建筑物的基礎部分交替鋪上粘土和砂子,或者直接設置粘土或砂子墊層。在中國建筑史上,曾經(jīng)有人以糯米為原材料,在建筑物的基礎部分設置墊層,減少地震對建筑物的損害。近年來,有關部門在這方面的研究已經(jīng)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以瀝青為原料研究出一種特殊材料,以此設置隔震層效果更好。
這一種隔震措施主要是在建筑物的基礎與上部建筑之間設置特殊裝置,減少地震向上傳遞,最高可減少地震對建筑物傳遞能量的2/3,但是,這種措施的缺陷是不適用于高層建筑,因為在高層建筑設置這種裝置會延長建筑結構自身的自振周期,起不到減小地震對建筑物損害的目的。通常采用的辦法有:摩擦滑移隔震、粘彈性隔震等幾種,設置的裝置有橡膠墊、混合隔震裝置等。
層間隔震這種方法主要適用于舊房改建,在施工方面具有簡單、易操作的特點。與建筑物基礎部分設置隔震裝置的辦法相比,層間隔震的效果不是非常明顯,減震的效果可以達到1/10~3/10的范圍。這種方法主要是依靠設置在建筑結構各層間隔的減震裝置吸收或者削弱地震能量,從而減小地震對建筑物的危害,設置的裝置基本與基礎隔震的相同。
懸掛隔震是將建筑物的大部分或者整個結構懸掛起來,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懸掛結構,這樣,當?shù)卣饋砼R時,地震的能量不會傳遞給懸掛起來的結構,從而達到減小地震損害的目的。這種隔震方式最常見于大型鋼結構,大型鋼結構總是采用鋼結構懸掛體系,以此隔震。大型鋼結構一般分為主框架和子框架,在懸掛體系中,子框架通過索鏈或者吊桿懸掛于主框架上,當?shù)卣饋砼R時,主框架會隨著地殼運動發(fā)生搖擺,但是,子框架和主框架之間是能夠活動的索鏈和吊桿,地震的能量到達這個部位的時候就會削弱,不至于傳遞到子結構產(chǎn)生慣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