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是什么?
通俗的講,就是風水好的地方,居于此處,能助人事興旺、發(fā)財,可令后代富貴、顯達。嚴格的講,就是符合風水學中“富“和”貴”原則和標準(即所謂“好風水”)的地理位置或環(huán)境。風水寶地標準:首先要有山脈從很遠的地方蜿蜒而來,這就是風水中所謂的來龍,將至到頭處再隆起山峰,峰前有案山,峰左伸出青龍山、右有白虎、中有明堂、水流曲折,以使該地藏風聚氣而福蔭后人;外洋寬闊能容萬馬,可致后代鵬程萬里、福祿延綿。魯班符咒記載:伏以,自然山水,鎮(zhèn)宅地板,抵抗一切災難,家宅吉祥如意,家庭興旺發(fā)達安康。
“風水”只是名稱,而非風和水。風水又稱堪輿,或稱卜宅、相宅、圖宅、青烏、青囊、形法、地理、陰陽、山水之術。在中國古代的文義里,“堪”是天道、高處,“輿”是地道、低處。“堪輿”是指研究天道、地道之間,特別是地形高下之間的學問。它是以古代有機論自然觀為基礎,把古代天文、氣候、大地、水文、生態(tài)環(huán)境等內(nèi)容引進選擇地址、步建環(huán)境的藝術之中。
談風水學的起源及其歷史發(fā)展,中國人對地理風水的意識產(chǎn)生很早,“上古之時,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在那種危機四伏的自然條件下,人們先以樹木為巢舍,后來在了解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實踐中,首先對居住環(huán)境進行了改造。大約在六七千年前的原始村落——半坡村遺址,“選址多位于發(fā)育較好的馬蘭階地上,特別是河流交匯處……離河較遠的,則多在泉近旁。”西安半坡遺址就坐落于渭河的支流浐河階地上方,地勢高而平緩,土壤肥沃,適宜生活和開墾。
到了殷周時期,已有卜宅之文。如周朝公劉率眾由邰遷豳,他親自勘察宅塋,“既景乃岡風水師入門知識,相其陰陽,觀其流泉。”(《詩經(jīng)·公劉》)
到了戰(zhàn)國與先秦時期,是風水理論的形成時期,司馬遷《史記·樗里子傳》載:戰(zhàn)國秦惠王異母弟樗里子,生前自選地于渭南章臺之東,預言:“后百歲,是當有天子宮夾我墓。”至漢興果然,長樂宮在其東,未央宮在其西。反映了當初活人的住宅和死人住宅的選擇規(guī)律。秦代朱仙桃所著的《搜山記》,成為風水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至漢代時,人們已將陰陽、五行、太極、八卦等互相配合,形成了中國獨有的對宇宙總體框架認識的理論體系。這個框架是風水學的理論基石,對風水的應用與發(fā)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它使風水由以前人們只是用于卜宅、相宅的機械活動,升華到理論階段。
魏晉南北朝時代,風水理論已經(jīng)逐漸完善,如托名郭璞的《葬書》一直被推崇為風水理論的“經(jīng)典”。同時他還著了《葬書錦囊經(jīng)》。當時的風水師也頗受推崇,如管輅以占筮、相術、相墓著稱于世,據(jù)說他經(jīng)過魏將母丘儉的墓,曾“依樹哀吟。”人問其故,曰:“樹木雖茂,無形可久,碑誄雖美,無后可守,玄武藏頭,蒼龍失足,白虎銜尸,朱雀悲哭,四危已備,法當滅族。”
唐宋時期,風水學普及最突出的表現(xiàn)是《葬書》的流行、羅盤的廣泛使用。《青囊奧語》的誕生,使風水學已成為一門獨立的理論,形成了一定的體系和流源。這是由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和科學的發(fā)展所決定的。
隋末到唐時,李播、李淳風父子作《天文大象賦》、《大衍歷》、李淳風負責編纂的《晉書》、《隋書》中的天文志等諸多的天文書籍,皆對天上各大星座作了詳細的描述,使風水之學與天地相對應。在地理學上則興起了對山川地形進行考察的熱忱,從而促進了風水學理論應用于對山川地形的踏勘。
到明清時代,風水發(fā)展到了極點,風水活動遍及民間及至皇室。明朝開元時的劉伯溫就是一位風水大師,他對風水學也有很大的影響。后期蔣大鴻對地理風水在楊公的基礎上發(fā)展了一個新的階段。所著《地理辯證》是以挨星為理氣的主要內(nèi)容,為近代風水理論的經(jīng)典。
從本質(zhì)上看,風水學產(chǎn)生于生活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需要,其理論來源于人們長期觀察自然和改造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實踐,因而其理論與應用都是經(jīng)過長期實踐檢驗,并被證明是科學的。